測繪資質管理辦法是什么
法律分析:《測繪資質管理辦法》是為了加強對測繪資質的監督管理,規范測繪資質行政許可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制定的規定。測繪資質分為甲、乙、丙、丁四級。測繪資質的專業范圍劃分為:大地測量、測繪航空攝影、攝影測量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工程測量、不動產測繪、海洋測繪、地圖編制、導航電子地圖 *** 、互聯網地圖服務。測繪資質各專業范圍的等級劃分及其考核條件由《測繪資質分級標準》規定。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負責全國測繪資質的統一監督管理工作。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法律依據:《測繪資質管理辦法》 之一條 為了加強對測繪資質的監督管理,規范測繪資質行政許可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制定本規定。
懷疑對方用虛假的材料獲取中標怎么取證
提供、偽造虛假材料進行招投標活動中標的,一經核實合同無效,交視情節追究對方詐騙罪。知情人士可以通過舉報形式戳穿對方,可以向公章所屬法人機關,也可向公安機關舉報。
投標時提供虛假材料怎么處理
投標人以他人名義投標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虛作假,騙取中標的,中標無效,給招標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的投標人有前款所列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處中標項目金額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單位罰款數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取消其一年至三年內參加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的投標資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第五十四條投標人以他人名義投標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虛作假,騙取中標的,中標無效,給招標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的投標人有前款所列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處中標項目金額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單位罰款數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取消其一年至三年內參加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的投標資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提供虛假材料備案有什么后果
法律主觀:
一、故意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有什么后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二條: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造成虛假材料獲得測繪資質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登記錯誤,造成虛假材料獲得測繪資質他人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后,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
二、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有哪些立法意見
立法征求意見過程中,普遍認為,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對于登記錯誤登記機構應當如何承擔責任,有不同的意見。有的提出,因登記機構的過錯,致使不動產登記發生錯誤,因該錯誤登記致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遭受損害的,登記機關應依照國家賠償法的相應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這種意見認為,我國國家賠償法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因執行公務的過錯給公民、法人造成損害的,應承擔國家賠償的責任。具體承擔責任的部門,包括 *** 、法院和檢察院等。不動產物權登記是以國家的公信力為不動產的交易提供法律基礎的行為,如果登記錯誤的原因是登記機構的過錯,而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因該登記受到損害,登記機關應當承擔國家賠償責任。
同時認為,國家賠償責任是過錯責任,如登記機關沒有過錯,則不應承擔責任。如果登記錯誤是登記機構和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的共同過錯,則他們應當承擔共同責任。有的提出,因不動產登記機構登記漏登、誤登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由不動產登記機構賠償,但不贊同適用國家賠償法并由國家出資賠償,而是建議設立不動產登記賠償基金,在不動產登記業務中根據一定的標準收取一定的費用,納入不動產登記賠償基金,該基金只能用于不動產登記賠償,不能挪作他用。
三、不動產登記錯誤一般有哪些情形
實踐中登記錯誤的發生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登記機構工作人員疏忽、過失等原因造成錯誤虛假材料獲得測繪資質;
二是登記申請人等采取欺騙手段或者與登記機關的人員惡意串通造成錯誤。目前土地登記規則等有關登記工作的規范,很少對登記錯誤的責任問題做出規定。海域使用權登記辦法規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因審查疏忽導致錯漏登記或者表證不符的,應當及時更正,并將更正結果書面通知海域使用權人虛假材料獲得測繪資質;給海域使用權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虛假材料”與“提供虛假材料”如何界定
“虛假材料”與“提供虛假材料”界定主要從是否提供虛假材料和虛假材料是否與招標要求相關這兩個方面來考慮。
一是確保投標材料真實有效是供應商應盡的法定義務,違反這一義務要承擔法律責任。
《 *** 采購法》第三條規定: *** 采購應當遵循公開透明原則、公平競爭原則、公正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第七十七條規定:供應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以采購金額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在一至三年內禁止參加 *** 采購活動,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這一條中就包括“提供虛假材料謀取中標、成交的”。
二是是以謀取中標、成交為目的提供“虛假材料”才是違法行為。
《 *** 采購法》第七十七條規定應當處罰的違法行為是“提供虛假材料謀取中標或成交的”,也就是說,供應商提供虛假材料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能符合采購要求或者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或者在評審中增加分值等,最終是能在項目采購中中標或成交。
如果供應商提供的虛假材料客觀上無法影響采購項目的中標或成交,就無法達到謀取中標或成交的目的。對于采購文件要求提供的材料,如果供應商提供了虛假的材料則可以認為以謀取中標或成交為目的提供虛假材料。
因為采購文件中要求提供的材料都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評委對供應商投標的評判,影響到供應商的得分,進而影響到供應商的排名和中標成交。對于供應商自己擅自提供的非采購文件要求提供的材料,如果出現了虛假的情況,不應按提供“虛假材料”處理。
因為這些材料對評委沒有任何影響,評委對于這些材料不會加以評審,更不會根據這些材料作出評審結論。這些材料的虛假與否對于供應商的中標成交沒有任何的影響,不應認為是供應商“以謀取中標成交為目的”提供虛假材料。
擴展資料:
相關案例:
A公司向財政部門投訴稱,B公司在某 *** 采購項目投標中提供虛假檢測報告謀取中標。財政部門受理投訴事項后,依法向出具該檢測報告的C檢測機構進行調查取證。經調查得知,B公司在投標文件中提供的檢測報告(編號001)與C檢測機構存底的同一編號的檢測報告內容不一致。
檢測人員的簽名筆跡也不一致,涉嫌造假。此外,B公司投標文件中提供的檢測報告第6頁第23項、第7頁第24項的檢測項目及檢測要求均是為滿足招標文件第17頁的符合性要求而篡改的,文字描述完全一致。
因此,財政部門認定B公司在投標中提供了與招標要求相關的虛假材料,違反了《 *** 采購法》第七十七條之一項的規定,且實質性影響中標結果,擬對其作出如下行政處罰:處以該項目采購金額千分之五的罰款,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在一年內禁止參加 *** 采購活動。
財政部門依法向B公司送達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后,B公司向財政部門遞交了申辯意見書和編號分別為001、00I的兩份檢測報告。申辯意見書的主要內容為:
之一,本公司提供的檢測報告不屬于虛假材料。本次投標產品的制造商D公司在投標前將投標產品送至C檢測機構檢測,C檢測機構出具了兩份檢測報告,兩份檢測報告的內容均真實有效。兩份檢測報告的編號分別為001和00I。
由于D公司相關工作人員的疏忽,在給本公司送達用于投標的檢測報告時,將兩份檢測報告的編號“張冠李戴”,造成投標文件中檢測報告編號出錯。因此,投標文件中提供的檢測報告僅是操作失誤導致編號出錯,不應認定為虛假材料。
第二,本公司不具有為謀取中標而提供虛假材料的主觀意圖。首先,本公司不直接參與產品檢測,產品檢測及檢測報告的獲取、轉送皆由D公司負責。由于D公司員工操作失誤導致提供的檢測報告與C檢測機構存檔的檢測報告不一致的情形,純屬人為過失,與本公司無關。
如果僅以第三方的過錯就認定本公司在主觀上故意提供虛假材料,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其次,本公司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為謀取中標而故意提供虛假材料。本公司系知名企業,每年中標的 *** 采購項目金額及公司營業額均達上千萬元,此次采購項目標的較小,本公司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以企業的聲譽和長遠利益作為賭注冒險。
綜上所述,本公司提供的材料雖然存在瑕疵,但系工作人員失誤所致,兩份檢測報告均真實有效,不屬于虛假材料,且不存在為謀取中標而提供虛假材料的主觀意圖。因此,本公司的行為不屬于《 *** 采購法》第七十七條之一項“提供虛假材料謀取中標、成交”的規定。
收到B公司的申辯意見書后,財政部門經分析駁回了其申辯意見,維持原行政處罰決定。理由如下:
之一,認定B公司提供的檢測報告屬于虛假材料。
首先,是否屬于虛假材料是以B公司在投標文件中提供的檢測報告的真實性來認定的,投標結束后提交的檢測報告應視為無效文件。財政部門已查明該檢測報告與C檢測機構存底的同一編號的檢測報告內容不一致,存在人為造假的情況。
其次,檢測報告的編號和內容一一對應,兩者是組成檢測報告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不論是編號錯誤還是內容錯誤,該檢測報告都應認定為虛假材料。
最后,B公司在投標文件中提供的檢測報告(編號為001)與其在申辯意見書中提交的檢測報告(編號為00I)不僅編號不一致,檢測報告格式和檢測人員的簽名筆跡也不一致。因此,不存在B公司所稱“因工作人員的疏忽,造成檢測報告編號出錯”的情況。
編號00I的檢測報告的真實性并不影響對B公司在投標文件中提供的編號001的檢測報告為虛假材料的認定。
第二,B公司提供的虛假材料與招標要求相關并最終中標。
首先,對于《 *** 采購法》第七十七條之一項“提供虛假材料謀取中標、成交”,應主要從“是否提供虛假材料”和“虛假材料是否與招標要求相關”兩方面來認定,財政部門無須也無法對B公司是否存在主觀故意進行認定。
其次,B公司提供的檢測報告(編號001)第6頁第23項、第7頁第24項的測試項目及測試要求均是為滿足招標文件第17頁的符合性要求進行篡改的,文字描述完全一樣。因此,可認定B公司為滿足招標要求、謀取中標提供了虛假的檢測報告。
最后,作為投標人,B公司應對其在投標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承擔責任。B公司將提供虛假材料的責任推卸給產品制造商D公司,并不能推脫其應承擔的主體責任,也無法證明其不存在主觀意愿。
參考資料:中國 *** 采購網-供應商提供虛假材料如何認定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