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地質災害資質的申報流程大致是什么樣的?
收集資料,在“全國地質災害資質申請報盤軟件”填寫信息并導出報盤文件,在政務服務網上傳“報盤文件”提交申請,5個工作日內會給出意見補正,20個工作日內會組織專家審批資料(專家審批時間另外計算),審核通過后公示7天,然后7個工作日內發證(若審核不通過,則半年后才能再報)。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地質災害勘查資質辦理需要哪些條件?
地質災害勘查資質
很多工程在施工之前,都需要經過勘查,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也不例外,不過,企業要想承接這樣的項目,就需要有 地災資質 中的地質災害勘查資質。
不過,說是這么說,一個資質,想要辦理下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企業的實力不夠,比如說人員不足,設備不足,或者操作方式不對,那都可能無法將地質災害勘查資質成功辦理下來,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質災害勘查資質的相關知識吧。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單位的各等級資質條件如下:
1單位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二十名,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十名且具備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于三名;
2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相適應的鉆探、物探、測量、測試、計算機等設備。
還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其中申請施工資質的單位必須具備企業法人資格;
(二)有健全的安全和質量管理監控體系,近五年內未發生過重大安全、質量事故;
(三)技術人員中外聘人員不超過百分之十。
審批機關受理資質申請材料后,應當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專家評審所需時間不計算在審批時限內。
對經過評審后擬批準的資質單位,審批機關應當在媒體上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于七日。
公示期滿,對公示無異議的,審批機關應當予以批準,并頒發資質證書;對公示有異議的,審批機關應當對其申請材料予以復核。
審批機關應當將審批結果在媒體上予以公告。
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審批的乙級和丙級資質,應當在批準后的六十日內報自然資源部備案。
云南地質工程第二勘察院簡介
南地礦建設工程總公司、云南地質
工程第二勘察院簡介
美麗神奇的云南有豐富的物產資源,有令人神往的地質景觀,但云南也是世界上地質構造最復雜、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在云南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現場,在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工地,在水文地質勘察評價和供水井施工,水土保持調查,信息化建庫等多項領域,活躍著這樣一支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勁旅 —— 云南地礦建設工程總公司、云南地質工程第二勘察院。這兩個單位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上級部門是云南地礦勘查工程總公司(集團)。
公司機關在昆明,下屬13個分公司、工程處遍及昆明市、楚雄市、大理市、玉溪市、普洱市、景洪市、騰沖縣等地。公司現有職工427人,干部245人,碩士及以上學歷8人,本科92人,中專及???5人,中、高級職稱127人。各類注冊工程師11人,有資質的注冊建造師68人,擁有云南省技術學科帶頭人(技術創新人才)2人。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目前已擁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設計、施工“三甲”資質證書; 2004 年10月通過了 ISO9001 :2000 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是云南省勘察設計50 強單位之一;1996年2月至2006年連續10年被云南省委、省 *** 授予“文明單位”稱號;2006年7月被云南省 *** 授予“云南省地質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獲云南省2005年度建筑百強企業;2007年1月被云南省總工會授予“云南省第三屆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稱號。為云南省的經濟騰飛作出了杰出貢獻。連續 10 年被楚雄州人民 *** 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稱號,同時被云南省人民 *** 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先進企業”稱號。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部主任吳香根, 2002 年榮獲“云南省先進生產工作者”稱號,2003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總工程師朱春林同志被云南省 *** 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顧偉星同志榮獲國土資源系統第七屆“技術能手”稱號,李俊東被云南省授予“云嶺先進職工”稱號,公司總經理馬福亮被云南省授予“地質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十五”期間公司累計獲得局、省級優秀成果獎18項。目前,公司現有云南省地質與基礎招投標專家庫成員18人,有云南省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專家庫成員16人,有云南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專家庫成員9人,他們遍及在云南省各地、州 —— 瑞麗、騰沖、思茅、大理、楚雄、昆明等地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梢赃@樣說,在云南省各地、州一旦有突發性地質災害現象發生,在之一時間里在之一現場,出現的之一個人就是專家庫里公司的這些專家們。
公司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工會、女工組織健全,建立了18個部門分會,9個女工小組,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定期組織職工體檢,保證職工以健康的體魄、愉快的心情投入各項工作中。
只要你有敬業精神和上進心;有責任感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公司決對為你提供建功立業、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我們歡迎您的加盟,讓我們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單位地址:昆明市東風東路東風巷87號
聯系 *** :0871-3143329
聯系人:馬淑娟
人事關系及工資待遇:
1、到云南地礦建設工程總公司工作人員將實行人事 *** 制,戶口、檔案由云南地礦人力資源公司辦理,戶口落在昆明;
2、崗位工資:按公司工資政策執行,按月計發??冃ЧべY與所在項目經濟效益、成果質量掛勾。二級單位有項目承包管理辦法;
3、社會保障:公司嚴格執行國家社會保障政策,為職工依法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大病保險及住房公積金。
4、住房:單位聯系提供住房,交納適當房租。
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0〕10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各相關單位:
為了充分發揮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在突發地質災害事件處置和應急管理咨詢工作中的作用,規范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的遴選和管理,提高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能力,部進一步增補了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力量,制定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F將《辦法》、《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名單》、《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2010年工作要點》和《七個區片及專家組安排》印發你們,并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健全完善各級專家管理相關規定。各地要參照《辦法》,進一步健全完善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有關制度,強化國土資源部門組織、指導和監督地質災害防治的職能。
二、加強機構和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努力做到專家管理有機構、有領導、有人員、有經費,切實做好應急處置工作,做好培訓、交流和信息溝通工作。
三、落實應急裝備。積極協調安排資金,落實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裝備,保障應急處置工作的順利開展。
附件:1.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
2.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名單
3.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2010年工作要點
4.七個區片及專家組安排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十日
附件1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
之一條為了充分發揮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在突發地質災害事件處置和應急管理咨詢工作中的作用,保障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有效開展工作,規范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的遴選和管理,健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決策咨詢機制,為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根據《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及相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是指入選國家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以下簡稱“專家組”)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以下簡稱“專家庫”)的專家。
專家組和專家庫由國土資源部負責管理和建設。
專家組由國土資源部按本辦法從專家庫中遴選產生。
第三條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以下簡稱“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具體負責專家組和專家庫的建設、聯絡和管理工作,具體工作如下:
(一)建立專家信息庫,記錄專家的主要學術活動、學術研究成果和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二)協助專家組組長組織和召集專家組專家會議;
(三)組織和協助專家完成國土資源部委托的工作;
(四)組織專家開展學術交流和有關培訓活動;
(五)聯絡專家,處理其他相關事宜。
第四條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由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應急管理、基礎地質、巖土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及其相關專業等領域的國內知名學者組成。
第五條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擁護中國 *** 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原則、廉潔奉公、作風正派、遵紀守法,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的學術道德。
(二)熟悉突發事件應對和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政策標準,了解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及基本程序,能以科學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履行職責,能積極參加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處置或其他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提出技術指導和政策咨詢。
(三)具有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在所在專業領域10年以上工作經驗,熟知其所在專業或者行業的國內外情況和動態,專業造詣較深,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具有現場處置和一定管理經驗。
(四)年齡一般不超過65周歲(資深專家和兩院院士除外),健康狀況良好,能夠保證正常地參加各類地質災害應急咨詢、技術支持工作和有關活動。
第六條入選專家庫及專家組成員聘任程序:
(一)各?。▍^、市)、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第五條之規定向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推薦專業領域相應專家的后備人選名單。推薦應當事先征得被推薦人同意。
(二)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根據被推薦人的具體情況,決定入選專家庫的人員,并且在入選專家庫的人員中遴選出專家組專家,報國土資源部審定。
(三)經批準后的專家組專家和專家庫專家名單將分別由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和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公示。
第七條專家組專家實行聘任制,由國土資源部頒發專家組專家聘書。
專家組專家每屆任期3年,可連選連任。任期屆滿,自動離職或重新辦理有關手續。
根據工作需要增補的專家組專家,從專家庫中遴選,并按程序報批。
第八條專家組專家因身體健康、工作變動等原因不能繼續參加地質災害應急咨詢等相關工作的,經本人申請,報國土資源部批準,可退出專家組。
連續1年無正當理由不參加國土資源部組織的有關活動的,視為自動退出。
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或不遵守本管理辦法規定的專家組專家,國土資源部有權解聘。
第九條各地方 *** 國土資源部門可以根據需要從專家庫中選取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參與有關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
第十條有關部門和單位邀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以國家地質災害應急專家身份擔負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須事先應征得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的同意。
未經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批準,專家組成員不得擅自以專家組的名義組織或參加與地質災害應急有關的其他活動。
專家組專家參加除國土資源部以外的其他單位委托的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其意見或建議不代表國土資源部的意見或建議。
第十一條派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參加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現場處置和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的單位,應當為專家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必要的工作條件,保障專家人身安全;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和法律法規政策的相關規定供專家參考。
第十二條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應當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按照本管理辦法,積極參加各類地質災害應急咨詢工作,為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決策建議、專業咨詢、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受國土資源部委托,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協助處理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指導和制定應急處置方案。必要時到事發現場參加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決策建議。專家參與應急工作后,應將應急工作開展情況及時書面報告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
(二)參與特別重大或重大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的評估、性質和責任認定;
(三)參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重大課題研究,參與地質災害應急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提供依據;
(四)參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工作及相關學術交流與合作;
(五)承擔其他與地質災害應急有關的工作。
第十三條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應嚴格執行保密制度,保守國家秘密和被調查單位的商業和技術秘密,未經授權不得向任何人發布所承擔的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信息,違反有關規定的,一經查實即取消專家資格,如造成損失,將視具體情況,追究法律或經濟責任。
對有特殊保密要求的,專家庫和專家組專家在不擔任專家之后,也需按照有關要求不得泄露擔任專家期間獲知的被調查單位的商業和技術秘密,違者由當事人承擔由此引發的法律責任。
第十四條專家組在國土資源部應急中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日常工作方式為:
(一)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家組專家會議,總結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工作,表彰在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專家,開展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應急處置技術的研討和交流等。
(二)組織有關行業或領域的專家座談或會商,研究有關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專項工作。
(三)受委托開展其他專項工作。
第十五條國土資源部和有關部門或單位在指派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執行任務時,應當同時通知專家所在單位。專家接到任務通知后,應如期抵達指定地點執行任務,專家如不能承擔任務或不能按時到達,需在事前及時說明。第十六條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所在單位應積極支持專家參加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各項活動,為其提供必要的時間和不低于原工作同等待遇保障。
第十七條對工作優秀和作出突出貢獻的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國土資源部給予表彰或獎勵。
第十八條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受委托執行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處置、調查任務或參加有關會議和培訓等相關工作,所需經費由指派部門或聘請單位按照國家規定標準報銷。
第十九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條本辦法由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負責解釋。
附件2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名單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附件3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2010年工作要點
一、應急專家組職責任務
依據《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0〕49號)、《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地質災害應急技術響應工作實施方案》以及國務院應急辦《關于印發<應急管理專家組2010年工作要點>的通知》(應急辦函〔2010〕60號)要求,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組織聯系應急專家,為部應急響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
2009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以下簡稱“應急專家組”)認真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關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工作重點,較好地發揮了決策咨詢和技術服務作用。特別是對三峽庫區涼水井滑坡險情、“6·5”重慶武隆山體崩塌災情和“7·23”四川康定泥石流災情等多起重大地質災害事件應急響應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2010年工作重點
2010年是地質災害應對形勢異常嚴峻的一年,應急專家組應認真履行職責,發揮好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咨詢、指導和服務作用,緊緊圍繞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根據需要積極參與重大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處置的決策咨詢服務工作。
(二)針對2010年的極端天氣增多等情況,重點協助、指導汶川和玉樹震區、三峽庫區和交通干線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協助做好“十二五”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準備工作,參與修訂、完善《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協助、指導各省(區、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開展預案制修訂工作,參與制定、完善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制度。
(四)協助、指導各省(區、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相關單位開展應急演練工作,協助研究制定應急演練規程、評估指南。
(五)結合2010年地質災害應急重點工作,圍繞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等重點和熱點問題,適時開展專題調查研究,組織召開相關探討會,針對性地提出工作建議。
(六)協助做好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標準化體系建設,協助、指導建立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標準、規程、模式等。
(七)協助做好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培訓教材的編寫及培訓工作。
(八)選擇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典型的重特大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組織專家組成員以客觀、科學、全面的態度進行匯總和分析評估,編輯《重大突發地質災害事件典型案例分析》,供各級領導和地質災害應急管理人員借鑒和參考。
(九)充分利用各種渠道,跟蹤掌握、消化引進國際上先進的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經驗和科學技術,進一步加強與境外學術機構及專家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我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水平。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要進一步做好專家組的服務和管理工作。積極支持專家組成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并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進一步建立健全專家組內部信息通報、業務交流、保密規定制度。加強與國家、地方和其他部門應急管理專家的交流學習,互通情況,共同探討研究相關問題。
附件4
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0
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情況
國土資源部通報第8期
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方黨委、 *** 認真負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757起,避免人員傷亡18.8萬人,挽回經濟損失19億元,高效應對了數次重大突發地質災害及地震、臺風襲擊等突發災害事件。
一、提前部署,加強研判與督導
根據部黨組在年初提出總體工作要求,2月組織各省(區、市)和相關部門專家召開了全國地質災害趨勢會商會對全國形勢作出研判分析,有針對性地作出全面部署。汛期,19次發文、發電,動員部署應對各類極端事件。在1月云南彝良地震、4月四川蘆山地震、7月四川強降雨、甘肅漳縣岷縣地震、8月東北強降雨、10月“菲特”臺風等極端事件期間,及時下發通知,督促指導有關地區有效應對極端事件引發的地質災害。多次會同民政、水利、地震、氣象等部門,對地質災害發育趨勢進行提前研判與預測。全國31個省(區、市)均在汛前進行了趨勢會商與預測,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5月中旬至6月上旬,派出22個檢查組,對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值守和應急處置等工作進行全面檢查。
7月,針對上半年地質災害特殊性,邀請地調局及其直屬單位專家召開研討會,系統分析了上半年地質災害特點和傷亡特點,并再次征求地調局、應急中心、相關?。▍^、市)廳(局)及成都理工大學、長安大學專家意見后,形成了《2013年上半年地質災害災情及人員傷亡情況分析》,對下半年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二、多點著力,推進體系與能力建設
進一步完善應急值班制度,修訂了《應急值守工作手冊》。對各地應急值守情況進行不定時檢查,保證各地汛期應急值守工作質量和信息通暢。加強應急值班和信息報送,編制《地質災害災情險情日報》167期,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61期,編寫《國土資源通報》13期。各地均將信息報送作為工作重點,向部報送信息共計1119件。除甘肅因基層遲報、河北因省 *** 定性問題造成兩次遲報,信息報送均及時、準確,為地質災害應急與防治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召開2013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暨應急技術培訓會,部署全年應急管理工作,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技術探討。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與技術人員就多部門協同作戰,應急管理及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系統、物聯網、移動信息化、航天技術支撐等內容進行交流。
組織遴選了200名第二批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更新應急專家庫,編制《應急專家管理辦法》,召開應急專家管理工作會。督促各?。▍^、市)建立相應應急專家庫并加強指導。全國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已達1853名,全年各?。▍^、市)組織召開專家培訓與交流累計135次。
組織編制《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南》,對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的基本程序、內容、組織、實施、評估、總結與成果運用等方面做出規定。在吉林敦化市、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與兩省(區) *** 聯合舉辦了大型綜合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全國各?。▍^、市)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1.7萬次,參加人數達129萬余人,鍛煉了應急隊伍,提高了基層干部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演練形勢多樣,福建、四川、甘肅、寧夏、山東等省(區)實現了桌面、專項、綜合演練形式全覆蓋,有效檢驗了各級預案完備程度。
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統計標準》和統計報表制度。召開全國地質災害災情與地質環境綜合統計會,部署地質環境綜合統計年報及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填報工作,交流報表指標和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直報系統填報問題與經驗。
利用專題講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擬、預案演練、對策研究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培訓。全國共組織科普宣傳6216次,向147.2萬人普及了地質災害知識,專業培訓3100次,對39.8萬人次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在“氣象日”、“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等主題活動中均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與應急科普知識的宣傳。做好“五步避險法”宣傳及先進典型事跡征集,共征集五步避險法作品40件,典型材料257份,形成材料匯編并專函予以宣傳。
三、全國動員,積極應對突發災害
地質災害災情險情發生后,緊急組織專家及工作組趕赴現場,調查災情、指導搶險救災。共啟動一級應急響應1次,二級應急響應4次,三級應急響應2次,成功應對了云南昭通鎮雄1·11滑坡、 *** 墨竹工卡3·29滑坡、蘆山4·20地震、四川都江堰三溪村7·10滑坡、甘肅漳縣岷縣7·22地震及“天兔”、“菲特”臺風襲擊等重大突發事件。
地方黨委、 *** 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各?。▍^、市)級領導專門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共作出批示248次,各?。▍^、市)下發專項通知2122次,啟動三級以上應急響應365次,派出應急專家3435人次,有效避免了因災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四川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發生后,部認真貫徹落實 *** 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會同四川省迅速組織全國26家單位5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趕赴地震災區及其周邊區域10個市(州)、51個縣(市、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評估工作。共排查核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14319處,對2277處臨時或過渡安置點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還及時組織災區514所中小學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及1298處已建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運行及受損情況現場復查復核。迅速恢復重建群測群防監測 *** ,逐點編制防災避險預案,并在險情重大地段設置了警示標識和標牌。在寶興縣冷木溝、教場溝迅速建成了國內更先進的自動化泥石流監測預報預警系統。
7月,四川遭受強降雨襲擊。部迅速從地調局成都地調中心、西安地調中心、水環地調中心、成都工藝所、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等5個單位,緊急抽調70余人,組成11個應急排查組和1個專業監測技術指導組,支援四川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工作。對人口集聚區(鄉鎮)、重要工礦企業和重要基礎設施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并逐點提出專業監測預警方案。
10月7日第23號強臺風“菲特”于浙閩交界處登陸,部及時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的函》,要求浙江省迅速按照應急預案,及時開展排查、落實監測責任,在災情發生時要果斷采取措施。臺風期間,浙江省各級共撤離2177處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43809人。由于撤離及時,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4起,避免了116人的傷亡,防災成效顯著?!胺铺亍边^境后,又及時組織省內16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單位,組成58個小分隊、180人的專業人員,以及25名省級區片專家對災情和險情進行了全面排查和復查,排查新增隱患點291處。
四、做好總結,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
在北京召開了“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在湖北宜昌召開了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現場會,對下階段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進行了部署。完成《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十年工作總結》報告,對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機制、預警技術 *** 與工作 *** 、預警成效和經驗和教訓等方面進行回顧總結。
全國31個省(區、市)、303個市、1578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服務歷時165天, *** 預警產品166份,其中,紅色預警19份、橙色預警88份、黃色預警49份、另10份無預報區。在中央電視臺發布107份,在地質環境信息網、手機短信、手機報等渠道發布166份。在166份預警產品中,日常預警153份,應急預警13份(共啟動3次)。全國各省召開了市級及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交流會1102次,將氣象預警落到實處。
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在進一步做好應急值班、突發事件應對、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災情統計等工作同時,2014年將著力加強推進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專家隊伍、應急技術及地質災害應急平臺建設和標準體系建設;努力提升基層防災能力,探索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的標準化道路;推動應急裝備研究、應急監測預警設備研發、應急處置設備研發;做好國家級綜合演練,更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附件: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情況統計表
國土資源部
2014年1月27日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