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美麗鄉村如何規劃建設?

產業謀劃要對路,不搞強迫命令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缺乏產業的鄉村振興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根據不同村莊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現狀,按照“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工則工、宜文則文”的原則,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施策,因地制宜發掘農村新功能新價值、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新載體新模式,規劃發展一批符合地方特色、發展潛力較好、競爭優勢明顯、帶動作用較強的農業產業。在產業謀劃和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不搞強迫命令、不搞生搬硬套,確保產業規劃符合本地實際、符合農民意愿。

基礎設施要便民,不搞表面文章

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方便群眾生產生活。要堅持把滿足群眾需要、方便群眾使用作為之一標尺,在充分梳理村莊布局特點、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等要素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村莊自身發展需要,實施一批打基礎、管長遠、方便群眾、影響全局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確保農村生活空間尺度適宜、布局協調、功能齊全。切忌好大喜功、華而不實、搞表面文章,堅決不搞盲目建設,堅決不上“高大上、假大空”、勞民傷財、引發民怨的基礎設施項目。

公共服務要配套,不搞各自為政

著力破除城鄉公共服務二元結構是滿足農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要以“讓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目標,著力推動優質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統籌布局農村教育、科技、醫療、文化、體育等各類公共服務配套,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現農村公共服務高質量供給。要著力改變部門之間各自為政、職責不清、管理混亂、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的狀況,徹底消除農村碎片化、低效率的公共服務供給。

生態保護要強化,不搞污染破壞

生態資源是農村最有價值、更具吸引力的資源;綠水青山是農村必須永久保留的底色。要落實生態保護優先的要求,以林地、基本農田、水資源、國土開發適宜性評價以及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點資源保護區等建設要求為依據,科學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以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村莊開發邊界,統籌考慮生態修復方案及污染防治措施,保護好農村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優美環境。要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避免農村生態資源遭到污染破壞。要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村莊建設規劃的重點,著力解決垃圾亂堆亂放、污水橫流、建房無序等關系農村民生的問題,讓綠色成為農村最靚麗的底色。

歷史文化要珍惜,不搞大拆大建

村莊歷史文化凝結著歷史的記憶,是農村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要高度重視村莊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對擁有文物古跡、古樹古廟、傳統建筑等文化遺產的村莊,要科學制定歷史文化保護開發規劃,保持村莊的歷史文化完整性、獨特性和延續性。要堅決摒棄大拆大建、統拆統建等“一刀切”的村莊建設模式,倡導運用“微改造”等方式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莊建筑、遺跡進行開發利用,厚植鄉土文化,留住美麗鄉愁,保留鄉村風貌。當前,要進一步摸清全市農村歷史文化資源底數和現狀,大力挖掘“安寧記憶”和“文化基因”,豐富農村歷史文化內涵。要堅持既塑形、又鑄魂,把歷史文化保護開發與鄉村文化振興結合起來,努力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

農村建筑要講究,不搞一律刷白

優秀的農村建筑設計不僅能充分展現本村特色傳統文化,還能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結合農村實際,充分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鄉村建筑風貌元素,使農村建筑既有明顯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和個性元素,又滿足群眾的建房期盼、生活習慣和居住功能。要改變一些地方“一律刷白”的簡單做法,著重加強農村風貌整體管控,嚴格控制農村建筑的風格、顏色、立面及退讓距離,精細選擇農村建筑材料,嚴格農村建筑標準和質量,做到依山就勢、疏密有度、錯落有致、精致精美、人見人愛,避免片面追求城市化導致的“不土不洋”“千村一面”。要結合當前機構改革,探索推進農村規劃建設體制創新,對城鄉規劃、住建管理部門的職能、機構、人員進行重新優化整合,強化對鄉村規劃建設的管理、指導和服務,著力改變過去“重城市、輕農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模式。

功能布局要合理,不搞重復建設

合理確定村莊功能布局是促進農村資源合理利用的關鍵所在。要在充分考慮村莊自然條件、人口規模、增長速度的情況下,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合理利用、適度超前”的原則實施規劃建設,推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村莊建設格局。要綜合考慮群眾意愿、發展需要、投入水平和資源約束等因素,根據功能需求合理安排建設時序,不搞一哄而上、盲目建設、重復建設,避免推倒重來、浪費資源。要根據區域總體布局和各片區發展實際,科學劃定村莊類型,因地制宜推進村莊建設規劃編制,避免“一刀切”和“齊步走”,不得強行撤并村莊。

土地利用要精準,不搞閑置浪費

土地是保障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的核心資源。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落實“多規合一”的要求,在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用地規模和方式,同時與安寧市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規劃進行精準銜接,形成緊密聯系、定位清晰、科學嚴謹、統一銜接的鄉村規劃體系。要堅持拓增量和盤存量相結合,通過精準調規科學適度增加涉農建設用地,通過土地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地類認定等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有效保障鄉村振興建設用地。要精準利用好項目規劃范圍內的耕地、林地、基本農田、建設用地等各類型土地,避免閑置浪費,確保物盡其用。

在規劃成果形式上,鄉村規劃還應區別于城市規劃的一般做法,要做到因地制宜、簡明易懂、易于操作,避免 *** 長篇累贅、晦澀難懂的文本和圖紙,確保制定的規劃村民易懂、村委能用、街道好管。

美麗鄉村規劃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1.以人為本,農民主體。把維護農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把群眾認同、群眾參與、群眾滿意作為根本要求,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建設美好家園。

2.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好鄉村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著力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3.堅持規劃引領,示范帶動。強化規劃的引領和指導作用,科學編制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切實做到先規劃后建設、不規劃不建設。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分批實施的思路,堅持試點先行、量力而為,逐村整體推進,逐步配套完善,確保建一個成一個,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進。

4.堅持生態優先,彰顯特色。把農村生態建設作為生態強省建設的重點,大力開展農村植樹造林,加強以森林和濕地為主的農村生態屏障的保護和修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規劃建設要適應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突出鄉村特色,保持田園風貌,體現地域文化風格,注重農村文化傳承,不能照搬城市建設模式,防止“千村一面”。

5.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各地發展基礎、人口規模、資源稟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切實加強分類指導,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現階段應以舊村改造和環境整治為主,不搞大拆大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防止中心村建設占用基本農田。

美麗鄉村規劃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美麗鄉村建設六大內容:

1、村莊規劃:規定了村莊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系統規劃要求。

2、村莊建設:規定了道路、橋梁、引水、供電、通信等生活設施和農業生產設施的建設要求。

3、生態環境:規定了水、土、氣等環境質量要求,對農業、工業、生活等污染防治,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態保護,以及村容維護、環境綠化、廁所改造等環境整治進行指導。

4、經濟發展:規定了美麗鄉村的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的發展要求

5、公共服務:規定了醫療衛生、公共教育、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勞動就業、公共安全、便民服務等方面的要求。

6、其他方面:對鄉風文明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公眾參與、保障與監督等內容進行了明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三條 城市和鎮應當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規劃和鎮規劃。城市、鎮規劃區內的建設活動應當符合規劃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 *** 根據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確定應當制定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區域。在確定區域內的鄉、村莊,應當依照本法制定規劃,規劃區內的鄉、村莊建設應當符合規劃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 *** 鼓勵、指導前款規定以外的區域的鄉、村莊制定和實施鄉規劃、村莊規劃。

第四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 *** 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中合理確定城市、鎮的發展規模、步驟和建設標準。